当前位置:首页 > 贸易促进 > 贸促会展 > 文章详情

走一带一路 西部的步子再大些

文章来源:转载中国贸易报    发布时间:2019-10-10 00:00

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,中国的西部地区一改过去“吃不饱、穿不暖”的面貌,尤其是“一带一路”倡议的提出,让西部地区在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后队改前队,为其经济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机遇。如今,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水平得到极大提升,较大城市的人才聚集度大为提高,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能力得到加强,几小时的城市经济圈逐渐成型,国际陆港空港、中欧班列、各类特殊经济区域也一应俱全,几个西部地区较大的城市在与东部地区城市相比时也不甘示弱,纷纷使出了各自的看家本领。

但通过分析西部地区外贸外资的数据不难发现,西部地区主要的进出口贸易、外向型企业、外资企业都集中在重庆、西安、成都等较大城市;其余的城市无论是开放水平,还是对“一带一路”倡议的理解和贯彻,都相对较慢,这与热火朝天建设“一带一路”的气氛有些不搭调。例如,“一带一路”是2013年提出的倡议,而某些古丝绸之路节点城市在2018年才出台了相关文件,当地媒体关于“一带一路”的报道少之又少;又如,有的地区在中央层面已经被给出了战略定位,相关智库也为当地提供了不少智力支持,但仍然有些干部在会议论坛上就当地该如何融入“一带一路”的问题请教专家学者……

经济学家马光远最近去深圳得到的结论或许可解释上述现象。他在考察中发现,深圳不管举办什么样的活动,都会谈到深圳的最新定位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”,深圳民众认为这是在政策号召下应该做的事情。若这种定位给予某个不积极实践、不勇于谋略的城市,也许会是另一番景象:相关部门会先找一批专家论证,再找另一批专家讨论,还要在国际上找学习的标杆城市,然后才会决定怎么干。这样几年下去,这个城市可能连基本概念都没研究清楚,而深圳却早已干得热火朝天。

与改革开放类似,“一带一路”建设也是走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道路,对于城市的管理者而言,主动了解、参与“一带一路”显得十分重要。有学者曾经说过,官员若不重视“一带一路”,施政就不可能与时俱进;学者若不了解“一带一路”,做学问就会脱离实际;企业家若不关注“一带一路”,走出去就抓不到商机;学生若不学习“一带一路”,“一带一路”的发展后劲就不足。因此,西部地区的中小城市不能等上级出了相关文件,给出了具体路径再行动,而要发挥主观能动性,以实践为先导,大踏步地走上“一带一路”。

这就需要一个城市的主政者有广阔的眼界,干事的热情和行动的能力,从大处着眼,小处着手,方能带动城市各方投入“一带一路”建设的大潮中。常写文章的人都知道一个道理,即词不离句,句不离段,段不离篇。一个城市发展经济其实就是做一篇大文章,也遵循同样的规律。一个城市的主政者不能仅就自身城市经济发展而谈经济发展,而要把城市放到全省、某个大区域、全国乃至全世界的高度,以此来看待城市经济的发展。只有这样,才能深入理解“一带一路”倡议的深刻内涵,从而发掘出城市未来发展的潜力,为参与“一带一路”建设打好基础。

其实,每个城市在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时,不外乎都是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:打造交通枢纽,集聚物流优势;建设、利用好口岸、园区,化交通物流优势为贸易优势;用好大平台,加强对外宣介;吸引与国际市场息息相关的大产业企业入驻。但需要注意的是,现在的情况也发生了一些变化:一个城市靠自身资源带动经济发展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,京津冀协同发展、长三角一体化、粤港澳大湾区、关中—天水经济区等各层级发展战略的出台,都表明城市联动发展、优势互补已经成为主旋律。这就要求,西部中小城市不能盲目地埋头苦干,而要练就四两拨千斤的巧劲。

当前,像重庆、西安、成都等西部较大的城市都在“一带一路”建设中明确了自身的定位,这些城市周围的中小城市可搭上他们建设“一带一路”的快车,学习改革开放初期东部沿海地区的“前店后厂”模式,或者为大城市做好产业配套服务工作,从而快速嵌入全球产业链,在整体上提升西部地区对“一带一路”建设的参与度。

上海、深圳等城市取得的经济建设成就告诉我们,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。经济建设成就不是喊口号喊来的,也不是计划出来的,不管这个口号是多么响亮,这个计划是多么详实,经济成果都是脚踏实地干出来的。只有这样,在未来回首往事时,无论是管理者,还是建设者,才会觉得这每一步都值得赞颂千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