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一带一路”为全球发展作出独特贡献
2023年是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倡议提出十周年。在由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、中国人民大学丝路学院近日共同主办的“一带一路”迈入十周年的进展与评估研讨会暨系列讲座启动仪式上,与会嘉宾回顾十年来“一带一路”建设取得的进展与经验,展望未来合作前景。
国家发改委“一带一路”建设促进中心主任翟东升表示,“一带一路”打造了一个可靠的“朋友圈”;强化了全球互联互通的网络,中国的基建项目遍及全球;重构了经贸、人文交流合作的桥梁;助力解决了人类面临的绿色低碳发展、健康卫生合作、国际减贫等共同的问题;极大提升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广度、深度和水平。
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王轶将“一带一路”的十年总结为共同发展的团结之路、互联互通的共赢之路、经贸投资的增长之路、守望相助的希望之路。
“‘一带一路’已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平台和重要的实现路径,并且成为连接共建国的重要纽带。”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表示,中国已经同151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余份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合作文件。“一带一路”获得了这些国家和国际组织的认同,其中绝大部分国家都有强烈的实现发展的需求。她认为,“通过互联互通,‘一带一路’帮助这些国家找到了发展的途径、看到了发展的愿景,这是人类发展史上非常伟大的事件。”
陈文玲认为,“一带一路”在解决全球性问题方面,特别是治理赤字、信任赤字、发展赤字、和平赤字,作出了独特贡献。
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常务理事及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何伟文表示,“一带一路”过去十年在贸易、投资、互联互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绩,也具有重要的世界意义,主要体现在两方面:一是“一带一路”有效支撑了多边主义的发展;二是“一带一路”对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做出了巨大贡献。
数据显示,投资方面,截至2022年年末,中国企业在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建设的合作区已累计投资3979亿元,为当地创造42.1万个就业岗位。贸易方面,2022年,我国与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的进出口规模创历史新高,占我国外贸总值的比重达32.9%,较上年提升了3.2个百分点,较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倡议提出的2013年提升了7.9个百分点。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研究报告,到2030年,共建“一带一路”有望帮助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,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。
“面向未来,要认识到‘一带一路’是长周期和跨国的,是系统性的重大工程,不可能一蹴而就。需要全球共同努力,才能把‘一带一路’的愿景变为现实。”陈文玲表示,“一带一路”必须立足于共建,而不是单靠中国一己之力,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共赢,让更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“一带一路”;必须把共建“一带一路”的事情做好、做深、做细、做实,画好工笔画,要把“一带一路”的丝路精神转化为世界的精神财富;与此同时,为确保“一带一路”行稳致远,中国必须做好自己的事情,立足于防范风险,不断提升对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的影响力、带动力和自身的软实力、硬实力。
翟东升认为,未来,“一带一路”建设需要巩固现有的合作成果,稳固基本盘;拓展新的领域,持续为共建增添新活力、新动力,更加稳妥地统筹好建设和安全之间的关系,营造一个更加和谐的、共建的国际舆论氛围。
浙江大学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、浙江大学中国西部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董雪兵认为,“一带一路”高质量发展的内核是要推进“一带一路”的合作机制,在新的发展格局下,要加强研究中国与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产业链供应链的衔接机制、“一带一路”投融资机制、“一带一路”可持续发展机制以及“一带一路”风险防范机制,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形成有效的对外话语体系。
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、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翟崑认为,“一带一路”要根据未来十年的发展变化、自身发展进行系统性的调试。“一带一路”未来十年需要关注国际合法性、是否具有足够的持久性、如何打造或扩展我们的核心竞争力、内外的匹配性、自组织性、能否应对竞争性这六个指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