盘点“十三五” 中国外贸“量”“质”双升
今年以来,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,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、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。面对新发展阶段背景下国内外环境深刻变化带来的新机遇、新挑战,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也必须重构更具活力的新格局。
回眸“十三五”,中国扎实推进经贸强国建设,以技术、标准、品牌、质量、服务为核心的对外经济新优势加快形成,推动实施了一系列对外开放新举措。特别是今年以来,中国积极应对疫情影响,全力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,继续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。
外贸进入提质增效期
成绩来之不易
2016-2020年,在新时代中国发展征程上是书写浓墨重彩篇章的重要年份。统计数据显示,中国目前的经济总量接近100万亿元大关,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,经济实力、科技实力、综合国力有了新的飞跃。聚焦中国对外贸易取得的成就,“十三五”以来,中国外贸实现了量和质的双提升。根据商务部此前公布的统计数据,2015-2019年,中国货物贸易年进出口额从3.95万亿美元增加至4.58万亿美元,连续3年保持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,连续11年保持第一出口大国地位;服务贸易进出口额从6542亿美元增加至7850亿美元,稳居世界第二位。
与此同时,中国对外贸易结构持续优化。一是国际市场结构更加多元,2016-2019年三年中,中国对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4.6万亿美元,占外贸比重提升至29.4%;2019年对新兴市场出口占比增至49.2%,东盟成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,今年前三季度又跃居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。二是外贸商品结构逐渐转型升级,2019年机电产品出口占比提升至58.4%,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保持较高增速。三是对外贸易经营主体更优,民营企业出口占比2019年首次超过50%,增至51.9%。四是外贸的国内区域布局更加均衡,2019年中西部地区出口占比增至18.3%。五是对外贸易方式正在变得多样,一般贸易出口占比增至57.8%,贸易新业态成为亮点,例如2019年跨境电商零售进出口额比2015年增长4倍,市场采购贸易出口额增长2.2倍。
“十三五”时期,服务贸易正成为推进多双边自由贸易进程的重点和焦点所在。
“过去5年,中国在现代服务业领域取得长足进展,也推动了服务贸易质量提升。”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在接受《中国贸易报》记者采访时表示,过去,中国的服务贸易集中在旅游、交通运输等方面,但是近5年来,中国在金融、计算机和信息等方面的服务贸易正在提升,尤其是随着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日益提速,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正在成为服务贸易的新引擎。
“‘十三五’时期,中国经历了十分复杂的外部环境,遇到很多挑战和困难,但总体而言,中国外贸提质增效明显,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。”白明评价道。
积极应对风险挑战
转危为机破新局
“十三五”时期,世界经济格局深刻调整,单边主义、贸易保护主义抬头,经济全球化受阻,但中国始终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,外贸规模创历史新高。
世界贸易组织发言人基思罗克韦尔近日表示,中国已发展成为全球第一贸易大国,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,另一方面则源于中国政府始终坚持和平发展道路,制定了一系列积极有利的政策。
“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,中国始终支持以世贸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,推动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,大幅开放市场为世界瞩目,也为世界经济注入强劲动力。” 基思罗克韦尔说。
复杂、多变、不确定是当前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中国外贸面临的局势。
“当然,在‘十三五’时期,我们也暴露出一些短板,如部分高端产品的国际产业链、供应链安全受到挑战等。”白明表示,面对挑战要积极应对,转危为机,一方面要继续提高在高科技领域的自主研发能力,另一方面要继续优化营商环境,鼓励外商向新兴产业、高新技术、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投资兴业,进一步发挥外资对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带动作用。
今年全球经济增速普遍放缓,外贸形势更加严峻。全球疫情下,通过“双循环”发展模式,中国经济复苏势头表现出了可持续性。国际经济界人士普遍认为,中国三季度GDP增速达到4.9%的水平,表明在其他国家仍力争从疫情冲击中恢复之际,中国已经进一步摆脱了疫情的冲击。
中国世贸组织研究会副会长霍建国认为,“十四五”时期的主要经济发展目标是继续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,将工作重点逐步转向建立新的内生增长驱动模式,以更多市场化改革的方法,促进制造业的发展和企业竞争优势的提升,巩固和提高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和出口企业的经营能力,促进我国外贸稳定增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