推动“双循环” 努力做国际规则制定者
“国际环境确实在变化,对我国创新环境有影响,但不能夸大这种影响。”前不久,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在“发枝荟”沙龙上就“'去中国化'发生了吗?”和“世界经济会形成两个平行体系”的问题分析说,目前来看并没有形成两个平行的国际经济体系,企业更没有“去中国化”。
“对在华美国企业来说,享受中国市场红利和获得更低的经营成本是两大目标。以沃尔玛为例,我在北京的街角就能方便地进去购物。我想它是不会搬离中国的。”姚洋分析说,不能高估西方国家政府对企业的影响力,因为它们不能直接命令企业做事,能给企业的补贴也是有限的,例如虽有日本企业受政策鼓励回国投资,但也只是在日本国内增设工厂,它们不会离开中国。
“今年美国对华投资增加,中美之间金融联系没有中断,美国金融企业在中国扩大金融开放过程中进一步对华投资。同时,今年上半年赴美IPO的中企有20家,筹集资金40亿美元,超过去年全年中企赴美IPO筹集资金总额。”姚洋介绍说,从4月份开始,中国又重回美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的位置,东南亚国家对中国经济依赖度也在上升。
在姚洋看来,我国部分高科技企业遭遇产业链断裂,对这部分企业影响很大,但一般企业没有受此影响。“一个国家想完全控制产业链是不可能的。因为统一的标准变得越来越重要,隔断产业链难度很大。而且国际标准是头部企业制定的,不是国家制定的。”姚洋说,再加上一些国际跨国企业每年有大额采购订单来自中国,它们并不支持部分国家隔断产业链的政策。
“从国内来看,出口对GDP贡献率不断下降,内需推动的经济过去几年已经形成。”姚洋说,在技术领域做好自主创新,是推动内循环的关键,但在自主创新领域大多数情况下要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,而常态下的国际合作则是技术进步的最有利途径。
姚洋认为,在攻克“卡脖子”技术时一定要界定清楚这类技术的范围,例如圆珠笔头主要是瑞士企业生产的,但生产圆珠笔头并非我国需要重点突破的领域。具体到卡脖子的芯片产业,由于该产业上中下游环节很多,我国需要从中选择重点突破的环节,但这并非很多企业都能参与的领域,具备一定基础和积累的企业才有能力参与,“在芯片设计方面,我国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,但芯片设计辅助软件的知识产权主要掌握在国外企业手里。”
为更好地推动“双循环”,姚洋还建议完善低收入人群的社会保障,提升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,同时缩小东西部收入差距,还要加快推进城市化,“区域城市化情况最好的是珠三角和长三角,那里形成了大中城市和小城市相结合的城市化网络。”
“我们要以更大力度的开放对冲脱钩。以前我国只是国际经贸规则接受者,现在有成为国际规则制定者的机会。为此要做好相关准备。”姚洋说。